歸仁鄉世界蛇王教育農場的眼鏡蛇(左邊黑灰色)和雜交種眼鏡蛇(右邊花斑)
學名:Naja atra
英名:Common Cobra
台語名:飯匙ㄑ一ㄥˋ
華語名:眼鏡蛇
分布很廣,從中南半島、中國南部、中國舟山群島、菲律賓、台灣都有分部。
分布於台灣海拔1000m以下的林地或農地。
體色主要為黑灰色,也有棕色的個體,其上有一些細的灰白色環紋,尤其以頸部的紋較寬而明顯。腹部顏色較淺呈象牙白。
眼鏡蛇易受激怒而將前身昂起,頸部並擴張成前後扁平狀類似飯匙,所以台灣人把Cobra叫做飯匙ㄑ一ㄥˋ
而此時頸背部的白色環紋更為明顯,常呈眼鏡狀,所以中國人把Cobra叫做眼鏡蛇。
因為肉質鮮美常遭人捕捉,現在已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。
一般眼鏡蛇為環狀條紋,台灣卻有黑腹、白腹兩種眼鏡蛇,及不同蛇種交配生出的「黑白腹眼鏡蛇」。不過,歸仁鄉世界蛇王教育農場進行人工繁殖過程,最近出現基因突變新品種,呈現如老虎紋路的「虎斑」眼鏡蛇。
農場主人黃國男指出,台灣的野生眼鏡蛇原本有兩種,黑腹眼鏡蛇的體型較大,產地在台灣東部,包括花蓮、台東均極為常見;第二種是分布台灣西部的白腹眼鏡蛇,不僅體型較小,且花紋或斑點最多。現在逐漸衍生出第三種,即黑白蝮眼鏡蛇。
黃國男說,台灣第三類眼鏡蛇其實非外來種,但由於宗教團體為了放生,未顧慮原生物種環境改變,將原產地西部的蛇攜往東部放生,或產地東部的蛇在西部放生,不同種交配後造成「黑白配」,結果生出黑白腹眼鏡蛇。
台灣眼鏡蛇也會出現基因突變,黃國男的農場繁殖蛇,除了日前有背部長翅膀、被稱為「飛龍在天」的蛇,新近出生一小蛇,雖屬白腹眼鏡蛇類,卻有如同老虎身體的美麗花紋,令人驚艷,因此稱為「虎斑眼鏡蛇」。
黃國男從事繁殖眼鏡蛇數十年,累積豐富人工養殖經驗,即使遭受蛇「毒吻」也能立即解毒。有趣的是,他不僅能輕易逗弄眼鏡蛇生氣,使牠「抬頭挺胸」,導引蛇做出準備攻擊動作。對他而言,抓蛇並非難事,甚至能讓蛇擺姿勢,等待拍攝上鏡頭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